2024-10-15

EMT-1 初級緊急救護技術員受訓心得


參與幾個大型社會活動之後, 現場很多前輩一直鼓勵大家去受訓拿EMT-1

加上開始運動, 覺得對自己的身體和各部位運作缺乏知識

EMT-1其實也有國家認證(取得證照後會在衛福部登錄), 算是幫自己增加新技能


我參加的是「中華緊急救護技術員協會」所開的混成式EMT-1課程

混成式的好處是:(1)先在家觀看預錄的課程影片, 建立基礎概念 

(2)知識課程由教官進行遠距(線上)教學2天, 不用跑實體教室

(3)建立先備知識後, 再進教室練習和操作3天

以上三個部分都會點名、認列上課時數, 若點名沒到就拿不到學分

課程最後一天, 主要是筆試和術科考試


過程中覺得...5天的密集課程其實有點辛苦, 不管是平日班或假日班

平日班是在一周內, 假日班大約是3~4個周末的時間, 要把整套課程學起來

特別是對醫療和救護比較沒概念的人來說, 

都是我好像在哪裡看過/學過/聽過, 但是又不是很懂

加上我記憶力已經不如年輕人 T-T

要記憶人體生理病理, 還有處置方式、操作重點, 檢傷流程等, 會有點暈頭轉向


我同期的同學們有一些是學校護士或護專護校學生

校護同學說, 就算她們在現場已經很多年, 對於這套救護流程也還是會覺得不熟悉

因為這套急救流程, 是由第一線的消防救護單位和醫院急診部一起制定的

經過多次的修正和調整, 實務上是最適合現場急救、後送醫院處置的流程


比起其他辦理EMT-1課程的單位, 協會的收費好像有比較高

但我個人覺得蠻值得的, 我受訓期間的線上課程教官分別是, 北市聯醫急診部主任, 台北市、新北市和桃園市消防隊EMT-P

EMT-P是救護人員的最高等級, 幾乎都是從業多年第一線的消防隊員, 也經歷過數次北部地區的大型救災現場 eg. 九二一地震、納莉風災、八仙樂園塵爆

實務操作課程則會因應課程模組, 每組都有2位EMT-P教官帶, 術科再由其他非授課的EMT-P擔任考官

整套課程下來, 教官人數有10位左右


像我這種局外人(aka 非醫療教育/體系出身), 聽他們分享自己的實務經驗很有趣

也會比較印象深刻...

像是救護紀錄表是, 萬一, 被病患或家屬告上法院的時候, 重要證據之一

所以務必要好好紀錄, 知道了嗎?


經歷40多個小時訓練(協會課程設計是45個小時, 2025年開始因法規增加至56小時)

再來就是取得資格這件大事, 沒有人想花了時間金錢受訓, 卻拿不到執照

我自己在幾天的受訓下來是覺得壓力很大, 還打電話跟朋友訴苦

(一邊懷疑人生一邊受訓, 我是誰我為什麼要在這裡, 抱歉我就老草莓嗚嗚嗚)

關於考試只有一句話, 教官說的:考古題沒有用!


筆試的出題很靈活, 幾乎都是情境題, 要你把這幾天學到的, 思考處置方式(選擇題)

雖然很燒腦, 但急救面對的都是一條人命, (若傷病患是孕婦就是兩條)

所以也不是不能理解這樣的考題和篩選方式

術科考試, 有固定的考試模組, 上課操作的時候都說這個會考, 也會有時間練習

我曾經試作的時候腦筋一片空白慌掉, 後來想到一個很好的方法

因為很喜歡看醫療劇, 劇中都會演到醫生在開刀前會模擬開刀時手的動作

轉成肌肉記憶之後, 就很自然的把流程記起來了


很多人都會希望受訓之後就用不到, 希望人人平安健康的祈願

但我想法可能比較負面一點, 我覺得急救知識和技術, 已經進入「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到」和「一定用得到」的範疇

即便已經層層打怪闖關拿到EMT-1的資格, 卻也是自覺不足的開始

EMT-1是急救人員的菜鳥, 有很多事情不會、也不能做

如果沒有執業, 操作技術也會遺忘, 而且年年在更新

經常複習, 並關注急救流程、法規、器材的變化也很重要 (對自己說)


最後附上我的T-1證書w


以上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